對于品牌數量的減少,此前業界也曾習以為常:在市場競爭中,無論是品牌的淘汰,還是品牌的并購,合體都屬于比較正常的商業變動。直到2008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不少家電品牌驟然消失,人們才改變了觀念:無論怎樣去運營,家電企業都要先保證自身的存活,可以說商戰就是一場生存戰,誰能活到最后,誰就是贏家。
或許是從那時起,許多家電品牌開始選擇以并購、收購的方式,將其他品牌納入旗下,進行集團化整合,以獲得更好的綜合發展實力。
這些年來,我們已經見過很多收購行為,也見到了許多家電集團的誕生:比如收購了科龍、容聲的海信,收購了美菱的長虹,收購了小天鵝的美的,收購了新飛的康佳和收購了惠而浦的格蘭仕,收購奧馬的TCL。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從白電業務起家,發展到涵蓋白電、黑電、廚電等綜合性產品線的海爾集團。
在這些家電集團的崛起之下,國內家電市場的格局也在悄然改變,放眼望去,以上提到的幾個家電集團以及相關品牌,幾乎都處于國內市場的頭部地位,正是國內家電市場的主導力量。
誠然,集團化的家電品品牌,即使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變化,甚至是面對行業洗牌,也能體現出很強的穩定性和抗壓性;而在“走出去”戰略之下,家電集團也能很好地凝聚力量,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生根發芽。一句話,集團化的形式,讓家電品牌更加能夠展現綜合實力,和競爭優勢。
與此同時,家電集團的出現,也在逐漸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在同一家電集團下的產品,不但設計上風格相近,在智慧家庭方面的互通互聯上也更好,不管是來自日常使用上的考量,還是家庭裝修風格的統一,都讓消費者傾向于盡量去購買同一品牌的家電產品,而最近一兩年,家電廠商也投其所好,推出套系化的家電產品,讓消費者能夠一次就能買齊所需家電,更是加速了同品牌家電的銷量。
當然,在家電品牌集團化的同時,也有一些品牌沒有選擇迅速加入集團化的大潮,或者說,加入的時間點,選的比較晚,但這可能是一個致命的弱點。有家電行業評論人士認為,家電品牌集團化大潮已經勢不可擋,家電集團將成為未來家電市場真正的頂梁柱,而沒有及時參與集團化的家電品牌,很可能會因為綜合實力出現短板,而在競爭中逐漸掉隊,甚至陷入被動的競爭壓力當中。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