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法國和英國近日宣布將于2040年全面禁售汽油和柴油車,加之中國政府也開始著手制定禁售傳統燃油汽車時間表,電動汽車的市場潛力正在被進一步激發,國內外傳統汽車公司也紛紛加碼。

外資品牌垂涎中國市場 日前,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與馬自達汽車公司以及汽車零部件頂級供應商日本電裝公司宣布將成立新公司,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技術。新公司的出資比例分別是豐田90%,馬自達和電裝各5%。公司將配備40多名技術人才,計劃在2020年確定電動汽車基礎設計。
沃爾沃今年7月宣布,2019年之后推出的新車型將全部為電動汽車。沃爾沃汽車公司CEO漢肯–塞繆爾森就這樣做的原因解釋稱:“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成本上來說,凈化現有發動機的尾氣都越來越難。盡早宣布更容易確保電池等主要零部件”。沃爾沃將在2021年之前投放5款電動汽車,首先將使用新品牌“Polestar”推出搭載先進技術的高檔純電動汽車。
今年,福特汽車公司、雷諾-日產汽車聯盟和大眾汽車已相繼在中國組建了新合資公司來生產電動汽車。福特汽車在6月份的一份聲明中承諾,到2025年,該公司在華生產的七成汽車都將是電動車。特斯拉表示,該公司正就在上海建造一座工廠進行談判。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公司在7月份表示,該公司將與中國國有企業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投資7.67億美元開發電動汽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12月20日援引該項調查報道稱,因為生態政策、新技術出現和政府對生產商的激勵機制,全球和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將穩步增長。全球(包括中國市場)電動汽車銷售總量將在2019年前突破200萬臺大關,而中國市場本身的銷量將在2020年前超過這個大關,因此中國將成為這一領域的世界領先者。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和銷售國,今年的銷量將近30萬輛,這一數字是美國預計銷量的三倍,比世界上其它地方的總量加起來還要多。
來自政府方面的大量投資,以及主導下一代技術的愿景,推動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支持者。這促使從底特律到橫濱、從首爾到斯圖加特的各大汽車廠家加速轉型,否則它們就會被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所拋棄。
北京方面已經提出要求,在2025年前,國內市場每銷售五輛汽車就要有一輛使用替代燃料。上個月,中國發布了新的規定,如果汽車廠家希望繼續銷售常規能源汽車的話,就需要銷售更多替代燃料汽車。
9日,紐約時報發布題為《中國讓世界朝著電動車的未來加速》的文章稱,一條強有力的理由讓全世界的汽車廠家加快研發電動汽車的努力,這個理由就是中國。文章稱,來自政府方面的大量投資,以及主導下一代技術的愿景,推動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動車支持者。這促使從底特律到橫濱、首爾及斯圖加特的汽車廠家為轉型騰地方,否則,它們就會被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所拋棄。
國產車型占據主流 中國的市場份額相當可觀,外資企業都虎視眈眈,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產車型已經占據了主流,國內市場上的電動車型超過100種。跟蹤電動汽車銷售的研究機構EV-Volumes的數據顯示,2016年,插電式乘用車在中國銷量達35.1萬輛,接近這類車型全球總銷量的一半——這些汽車幾乎全部由中國廠商生產。特斯拉是唯一在華銷量較大的外國電動汽車生產商,去年該公司在華汽車進口量和銷量為1.1萬輛。
在此背后,中國還在招募世界上最好的電氣工程人才,并成為了很多生產電動汽車重要部件的小型公司的總部。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與汽油和柴油動車比,電動汽車終于開始在性能和成本方面有競爭力了。
中國還在扶持自主研發的動力電池技術。外國汽車廠家已經控制了大部分低油耗替代汽車背后的高端技術,比如豐田就推出了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豐田普銳斯(ToyotaPrius),這款車型既可通過汽油發動機又可以通過電池發動。
電動汽車的環境效益可能并不會很快實現。煤電約占中國目前發電量的四分之三,相比于石油,煤炭排放的溫室氣體更多。即使靠電力發動,中國的汽車還是在燃燒污染性燃料。不過電動汽車在中國依然有特殊的意義。中國城市人口密集,因而行駛里程通常較短,另外高鐵覆蓋范圍很廣,這也減少了人們沿公路長距離出行的需求。
外國汽車制造商每年已在中國生產數百萬輛汽油車,而在生產電動車方面一直不怎么積極,直到近期才有所行動,且進口電動車要征收25%的關稅,障礙較大。君迪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蔡明說,在過去的兩年里,一些中國制造商已經實現了突破,中國消費者對它們的質量認可度已經大幅躍升,很快缺乏競爭力的可能是外國汽車生產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