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雙11已經進入半個月倒計時,10月20日,天貓開啟了雙11預售,節奏和去年幾乎完全雷同,并沒有太多新意?墒,從天貓的頁面反饋來看,預售數量那是相當的高,看來這種營銷方式還是吸引了許多消費者的關注。
然而有網友放出家電廠商與深諳內幕的家電行業內人士微信聊天記錄的截圖爆料稱,天貓在家電品類的預訂數大有水分,甚至是隨意瞎填。這著實令人吃驚,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怎么會如此不負責任信口開河?但從頁面截圖來看事實確實如此。比如某款參加預售的家用吸塵器,在20點09分時頁面顯示預售數量是9萬多,可到了23點,卻降為不到5萬。
而另一款北鼎的電熱壺,同樣在20點09分顯示已預訂3萬件有余,可僅僅一個小時后就降低為1萬5千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預定數量在成倍下降。

這怎么看怎么不和正常邏輯。爆料的網友分析認為這是天貓的營銷人員自覺牛皮吹得有點大,于是下調了預售的數字,讓其變得更合理更讓人信服。如果這位網友的分析屬實,那就著實令人細思極恐了。
這不是天貓第一次陷入“數據造假”漩渦了,猶記得2014年的十一期間,天貓電器城錘子手機數據造假一度很轟動,對于預訂數顯示有誤的原因,天貓稱,10月8日,“系統調用一個數據端口時,意外將前端該頁面動態數據顯示給“清零”了!彪S后,有工程師為“讓預約數據還原真實”,做出了乘以3的決定。鑒于此,阿里巴巴開出上市后內部首張“罰單”,辭退違規人員,并給予天貓總裁喬峰、天貓HR負責人菲藍予以記過處分。阿里在通報中表示,錘子手機事件調查結論為,“錘子手機在我們平臺展示出來的預約數據,是經過人工改動的,不是系統里面的原數據!
自從小米手機F碼“橫空出世”后,國產手機廠商都跟風玩起了預約招數,一些以高配置低價格為賣點的產品,在數秒內被搶購得一干二凈,甚至還出現了“0秒售罄”的事件。而對于這些數據的真實性,不斷受到業內人士的質疑。
之前小米就因“數據不實”被臺灣“公平交易委員會”處以60萬元新臺幣罰款。據調查,小米宣稱分別開放購買的10000臺、10000臺、8000臺紅米手機,與實際開放購買的數量并不符。從高呼要成為中國的蘋果,到以刷數據,靠數據作假維持銷量和品牌的提升,小米這般行為也折射出了國內手機市場的虛假繁榮。
從小米到錘子,國產手機都跟蘋果學起了“饑餓營銷”手段,讓消費者飽嘗“看得到買不著”之苦。所謂“饑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
近年來電商預約玩法越來越多,平臺和廠商樂此不彼。與團購、閃購等玩法類似,預約均是在某個制定時間段類吸引注意力來實現一種特別的營銷效果。對于天貓預售數據不實的現象,到底是天貓自身的數據庫出現問題,還是品牌方自行調整了預售數字,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數據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似乎已然成為手機行業內部的潛規則。很多消費者在購買手機時有從眾心理,總是以為銷量好的商品更為可信,而這也導使手機廠商制造出數字泡沫,而這個數字巨大且無需承擔法律和道德風險,在利益的驅使下,廠商們對炒作數字樂此不疲。
雙11作為電商平臺的大節日,已經成為年末全民的一次購物狂歡,這個市場足夠大。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的節奏,用童叟無欺的貨真價實來本本分分的經營,才是真正對消費者負責任的表現。
而如果廠商頻頻使出訂機預約的營銷花招,甚至不惜虛構銷量造成虛假繁榮,把消費者置于一旁,本末倒置忽略了產品本身。一旦消費者疲勞于饑餓營銷,火爆預定的背后并沒有名副其實的產品或者良好的使用體驗,即使每年把雙11數字整得再漂亮,最終結果也只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