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圖科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視市場前7大主力品牌:小米、海信、TCL、創維、長虹、海爾、康佳及各子品牌合計占到全市場出貨量份額的92.6%,再次刷新最高紀錄,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2.7%。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連續4年蟬聯市場占有率TOP1。
疲于價格戰的電視市場
在電視行業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的局面之下,小米作為年輕品牌,乘著低價之風和品牌知名度在一眾傳統電視品牌中沖出重圍。洛圖科技數據顯示,小米(含紅米)一季度出貨量約200萬臺,占據整體市場的24%份額,雖然處在第一的位置,但相比于去年略有下滑。
電視行業本就苦價格戰久已,“價格屠夫”小米入局后,無疑進一步加重了這一局面的激烈程度。國內電視品牌中,長虹最早靠價格戰起勢,因為戰略布局的失誤從第一陣營退居第二陣營后,2016年,樂視憑借互聯網電視同樣依靠超低價格出圈,隨后互聯網電視亂象持續、樂視勢微,小米開始引領新的行業革命。此后,就是近幾年持續的價格下跌,多家線上平臺數據顯示,4K高清75寸電視的價格一度降到了2600以下;京東平臺電視熱賣榜上的價格也長期處于低位。
在產品實力方面,從今年發布的新品也可以窺探一二,海信持續深耕激光電視領域,推出全球首款8K激光電視;TCL推出新款QLED原色量子點電視和MiniLED技術;創維自主研發的GLED技術,主打極致LED;反觀小米新品S系列的4K+144Hz超高刷在技術創新上偏弱,今年新款機型中,4K+144Hz幾乎已經成為標配。
此外,放眼全球,傳統電視品牌的競爭力仍然十分強勁,Omdia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電視出貨量海信由第四躍居第二,TCL位居第三、小米則排到了第五。
第一梯隊競爭激烈,第二梯隊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洛圖科技數據顯示,長虹、海爾、康佳三大品牌在Q1的出貨量和合計市場份額均有下滑。出貨總量約130萬臺,同比下滑超過20%,市場占有率減少約5%。
三星、索尼等外資品牌在中國激烈的競爭下逐漸落后,出貨量已長期在處在底端。Omdia數據顯示,三星連續16年蟬聯全球電視市場的銷售冠軍,但2022年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9%。
多年價格戰的影響使電視行業整體的利潤率極低。公開數據顯示,海信2022年業績營收741.15億元,歸母凈利潤14.35億元,凈利潤率僅為1.9%左右,頭部品牌的利潤率尚且如此,其他中尾部品牌必然會更艱難。然而,同為三大件的空調行業,利潤率卻能達到15%左右。
創新才是拉動銷售的原動力
跳出今年Q1的數據來看,整個電視市場萎縮的趨勢早已顯現。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6年-2022年,我國電視市場的銷售量分別為5089萬臺、4752萬臺、4868萬臺、4894萬臺、4450萬臺、3835萬臺、3634萬臺,2021年電視出貨量首次跌破4000萬臺,而2022年受疫情影響數據進一步下跌。除疫情影響下的消費意愿低迷外,電視市場已形成區域飽和的態勢,隨著電視的使用功能逐漸被手機、電腦等近眼顯示設備擠占,電視在家庭中的消費地位不斷下降,由原來的三大件剛性需求轉變為可替代性需。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消費者對于大家電的購買意愿順序中,電視排名最后,銷量困境之下,創新驅動嚴重不足。
在聲音方面,海信聯合格萊美調音師打造WAVES大師音響、TCL與安巧聯名,各品牌主要在3D環繞和杜比音效、低重音和天空音等方面發力。
實際上,除在傳統聲音畫質上的創新提升外,企業應該更多的考慮用戶的使用場景。由于家庭影院、家庭KTV和游戲電視等概念的普及,電視的功能逐漸發生轉移,成為家庭的娛樂中心,并由此衍生出大屏化和顏值化等需求。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65寸銷量超越55寸,成為第一大主銷尺寸。
總體來說,銷售的增長需要新技術的創新迭代和使用場景的開拓,場景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未來的兩大核心提突破口。整體來看,整個消費市場在后疫情時代回暖趨勢明顯,各地也相繼出臺利好政策,伴隨著即將到來的五一和618促銷季,電視市場也將迎來新的增長機會。奧維云網預計,2023年五一促銷期中國彩電線上市場將恢復活力,零售量規模同比增長0.5%;618促銷期中國彩電市場將扭轉局勢迎來增長,零售量規模為354萬臺,同比增長4.9%;零售額規模為108億元,同比增長1.0%。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