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這其中,小米算是一枝獨秀,不僅在互聯網家電中廝殺出一條血路,在整個家電行業也變得有名有姓。當年,雷軍和傳統家電巨頭格力的代表人物董明珠的賭約中,雷軍被諸多人嘲笑“癡心妄想”,但最后也只是小幅落敗,小米在這五年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了互聯網品牌的奇跡。
雷軍新年劍指“雙引擎”
在2019年剛開年,雷軍迅速跨出了小米的新一步——在年會上,雷軍宣布正式啟動“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并將此作為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未來5年中,在AIoT領域持續投入超過100億元。AIoT就是“AllinIoT”,這意味著,未來,在固有的小米手機之外,小米將正式進入“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時代。
對于這一戰略,小米此前早已醞釀多年。早在2013年,距小米的成立不過才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已經開始布局生態鏈。而到了2015年,小米的生態鏈產業已然發展出了相當大的規模,收入超過1億人民幣的公司有7家,其中最多的一家公司賣出了17.5億的產品。在隨后的發展中,小米生態鏈的布局已經遍布了用戶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龐然大物已經悄然出現在家電市場。
到了2018年年底,通過一輪整合,小米成立銷售運營二部,專門負責電視、生態鏈產品的中國區銷售運營工作。同時,小米宣布2019年將在大家電領域真正發力,加快布局整體上的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相關人士認為:“小米此舉是其生態鏈IoT產品業務規模、權重持續走高的信號,小米深度布局生態鏈IoT,欲再造一座新帝國!
為此,小米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將銷售與服務部改組為中國區,并在國外市場進行架構重組和人事任命,在內部加重生態鏈IoT產品業務的權重。小米內部人士表示,此次調整,是雷軍為首的小米管理層一系列新規劃推進的又一步,不排除后續還將進行持續調整。
而要實現AIoT的全面布局,小米還必須建立在包括手機、家電等成熟的終端體系。
All in IoT其實not all
這些小米龐所需的龐大而繁雜的終端硬件設備來自哪里?那就是小米的生態鏈。早在2016年3月29日,小米生態鏈啟用全新品牌——米家,對小米生態鏈產品進行發布。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辨析:
1、小米的產品、米家的產品、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和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有什么差別?這些產品都能接入小米目前的物聯體系嗎?
2、小米的購物平臺有品上的商品和小米商城中的商品有區別嗎?能準確指出各個商品分別歸屬于第一個問題中的哪個類別?
所有消費者都能把這些問題回答的清清楚楚嗎?并不是。
在2018年年末小米發布第一臺洗衣機的時候,就曾有網友問:“小米不是發行過洗衣機了嗎,怎么又第一臺了?”并不是這位網友的記憶產生了偏差,而是小米和其生態鏈企業切割不清導致的。
在百度以“小米第一臺洗衣機”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在第四頁的頁首我們就可以看到在2016年-2017年間,小米生態鏈企業小吉曾多次在米家平臺發布洗衣機眾籌或是開售,而幾乎所有的商品標題或是報道標題都是小米的洗衣機而不是小吉。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洗衣機到底是問題一中的哪一種歸屬呢?并且在搜索其他一些小米生態鏈企業產品的時候,也可以看到諸如“為什么我家云米的冰箱不能接入小米的操作系統呢”之類的問題,很明顯,除了相關人士和小米忠誠的粉絲之外,占比為絕大多數的普通消費者并不能夠很好的分清小米的產品、米家的產品、小米生態鏈的產品和小米生態鏈企業的產品。
小米商城承載小米和米家的商品,而有品則更類似于購物平臺,會包含小米自營這個店鋪。
生態鏈企業和小米的“同床異夢”
目前而言,我們可以看到,生態鏈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毫無疑問的在借勢小米品牌,最有力的佐證就是大部分品牌都帶有“米”字,云米、華米、智米等等,這些品牌也基本都會選擇在小米有品的的平臺上進行發售。毫無疑問這大大充實了小米產品類別和硬件,得益于生態鏈小米也進行了迅速的擴張,成為用戶口中“無所不包”的生活剛需品牌。但這真的完全是一件好事嗎?
首先,小米生態鏈上的企業原本大多屬于小微企業,初期靠低價和小米的品牌,相對其他同品類大品牌來說,自身動力和后勁都嚴重不足,沒有動力,企業如何走下去,又如何跟得上小米的腳步呢?最廣為人知的是云米侵權美的的案件,該案件目前也迎來了一審判決,法院判令:被告云米立即停止制造、銷售、許諾銷售侵犯美的ZL201420326162.X洗碗機專利權的侵權產品,銷毀侵權產品并賠償美的50萬元。當然,這種動力不足不僅僅表現在抄襲這類事件,諸多米粉對此類事件也多有抱怨,認為部分不屬于米家范圍的生態鏈企業自有品牌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在拖跨小米乃至整個生態鏈。
其次,在初期的普遍借勢之后,也有相對強勢的企業的發展方向與起初背道而馳——雖然小米并沒有控制企業的發展,但它們的身上已經深深的烙下了小米的印記,因此“去小米化”卻成為了部分企業發展的下一步目標。比如2018年年初在美國上市的華米——華米科技CEO黃汪就曾表示早在2014年小米手環熱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團隊的獨立性做準備。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打算脫離出小米的體系自成一派,然而這樣的情況顯然超出了小米的預期。
有著這樣打算的一定不僅僅是華米一家。雷軍曾表示的小米的硬件利潤不會超過5%,這一項對于生態鏈企業也同樣適用,這樣嚴苛的“剝削”對于生態鏈企業絕對算是一道“催命符”。網上流傳,曾經就有廠商因為不滿5%的硬件利潤而拒絕加入小米生態鏈的情況出現,而“剝離”這樣的想法也勢必會出現在生態鏈企業的腦海中。
小米的生態鏈計劃雖說讓小米在IoT上一馬當先,但這架馬車的結構十分松散,馬匹數量太多且發力方向并不完全相同,有的企業向前飛奔妄圖剝離,有的企業趕不上趟直扯后腿,而作為馬車究竟會前進、后退甚至是脫韁呢?恐怕誰也說不好。
生態鏈大電洗衣機“出師未捷”
而2018年年末米家壓哨發布的生態鏈中重要的一步——白電產品洗衣機,則仿佛是對小米生態鏈計劃的一次紅牌警告了。
在產品發布兩天后的12月19日,就有微博博主“魅惑藍心”用標題名為《米家洗衣機真有黑科技嗎?抽筋扒皮給你看!》的文章對產品參數進行了解讀。
首先是洗凈比的問題,小米表示洗凈比達到A+水平,即大于1.1,但實際上洗凈比僅為標準的實驗室數據,表示該洗衣機的極限性能,且不會對時間等變量進行頭統一,因此參考價值有限。并且,有國產洗衣機5年前就能達到1.2的洗凈比,小米的數據完全不算優秀。
其次是大容量的賣點,在產品下面小字標注了:滌綸襯45*200g=9kg;滌綸窗簾4*2000g=8kg;牛仔褲12*800g=9.6kg;四件套4*2300g=9.2kg這幾種情況,但新國家容積標準說明了公斤數不等于容量,米家該款洗衣機并未標注實際容積,公斤數并不能反映用戶實際能塞進去多少衣服,容積才是唯一的硬指標。這種宣傳手法有一定的“揚長避短”之嫌。
同時該博主還指出:烘干除菌除螨、21種洗烘模式、空氣洗和經典的動平衡系統,每一項賣點都需要看小字的解讀才能確定其實際的宣傳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互聯網產品宣傳模式的集大成者,有網友笑稱“整臺洗衣機只有價格和宣傳部分具有小米特色,是小米品牌對白電產品最好的賦能”。
但洗衣機的負面評價遠還沒有結束,該款小米洗衣機后續被諸多用戶反應卡扣極易斷裂,并且已經影響到了洗衣機產品的正常使用。博主“魅惑藍心”在1月6日說明該問題的微博下,就收到8個遇到同樣問題的微博用戶的投稿。當然,小米稱其為“極少數用戶反饋”。也有諸多網友調侃:“用膠水粘一下唄,2000都不到,要啥自行車!”
生態鏈結構的松散,對生態鏈企業控制力的不足,以及小米本身十足的互聯網烙印,讓小米生態鏈的生意更像是一場編織得過于稀疏的網,或許所涵蓋的范圍很廣,但稀疏的網格讓目前的消費者基本都是呈現出愿者上鉤的態勢。這種體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呈現出頹勢也是在意料之中,與其不斷做大生態鏈,不斷強調AllinIoT,小米不如更多地思考如何做好現有的生態鏈產品,不要讓雙引擎中的AIoT產生逆向的動力,扯著整個品牌后退。
此外網上有消息稱:小米的空調業務在2018年尚在驗證測試狀態,2019年將拉開架勢全面發力,這或將成為小米在白色家電領域的第一個突破點!暗谝弧边@個說法很明顯是把這次“失敗”的洗衣機排除在白電動作外了;蛟S可以猜一下,在修理洗衣機的膠水產品賺的盆滿缽滿后,下一個受益于小米白電的輔助類產品是什么?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