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DC發布了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調查數據,其中內容顯示,全年內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4.6億部,不過較2016年整體數量同比下滑了0.5%,是有史以來智能手機行業首次整體出貨量下滑。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需求已逐漸出現了疲態。

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共計達到14.62億臺,其中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的設備以年出貨12.44億臺的數量依然占據著市場大額,為85.1%。而搭載iOS操作系統的設備則占有市場份額的14.8%,年出貨量為2.15億臺。而相比于前面兩款主流操作系統,其他平臺的智能手機在2017年僅有220萬臺的出貨量,占市場份額的0.1%。
IDC的項目副總裁RyanReith(賴安·里斯)表示:僅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就在去年出現了5%的出貨量下滑,這是造成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也出現了3.5%的下跌,同樣也是影響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Android和iOS兩個平臺在2017年的亮點分析,IDC的報告指出,得益于軟件供應商的支持和手機廠商對定制系統的積極優化,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的設備已經能夠保持穩定的銷量,不少在此前使用低端Android設備的消費者已經逐漸向中端、高端設備升級。

都說每年MWC是智能手機趨勢的風向標,手機廠商也更愿意把年度重磅新品放在這個展會上發布。從新產品中,基本上可以看到,2018年Android陣營的手機趨勢,甚至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趨勢。
2018年智能手機廠商似乎有些冷清,綜合來看,2018年智能手機依舊是小規模的技術升級,并不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技術升級或者是外觀設計。說白了就是不同品牌之間的手機還是會越長越像。
現在智能手機行業同質化競爭其實已經進入了死局。首先就是上游硬件廠商的技術升級速度,已經遠遠落后于用戶對于差異化需求的速度。
如曲面屏向折疊屏的升級過程中,雖說三星等廠商已經搞出了實驗性產品,但是商業化進程很是緩慢。去年就有消息稱三星將會推出首款搭載折疊屏的手機GalaxyX,無奈現在一直跳票。
手機攝像頭的技術升級也遇到了瓶頸,就是攝像的成像質量、品質與模組厚度、超薄機身成了一對矛盾體,很難調和。因此手機廠商才搞出了激凸的攝像頭、雙攝像頭或是三攝像頭這樣破壞美感的設計。
其次就是軟件層面,現在智能手機就是分為兩大派:ios和Android。雖說是兩大派,但是所需要的硬件配置都趨于一致。一向標榜自由的Android,現在谷歌也在開始逐漸收緊對其控制權,美其名曰是控制碎片化。更可怕的是,iOS和Android之間也正在變得相似,你抄我我模仿你。
因此現階段,智能手機要想著走出同質化的死局,僅能依靠微創新。如ViVo的屏下指紋識別技術,華為AI智能處理器麒麟970等等。
未來可以肯定,未來智能手機的創新突破口必然是外觀、交互體驗上的大逆轉,或者電池、屏幕技術上大跳躍,而不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式創新。
雖然技術創新遭遇
瓶頸,不過IDC樂觀的認為,預計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會回升,預計相比2017年的出貨量有一定漲幅,不過數量不會太多只有2.8%左右,到2022年預計出貨量將會達到16.8億部,這主要是新興國家持續的需求導致的。